全国服务热线
025-86806406
科研成果

浮针治疗慢性胃炎之病例报告

浏览量:10时间:2025-09-16来源:本站

本文介绍了一个病例:患者为一名 44 岁女性,患有慢性胃炎,即胃黏膜的长期发炎。她的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、隐痛、灼热感、嗳气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、睡眠不佳以及排便不规律。其诊断经由胃镜检查(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检查方式)得到确认。浮针治疗每周三次,持续四周。整个治疗过程耐受性良好,未出现任何不良或意外事件。治疗完成后,患者症状显着改善:腹痛与灼热感消失,食欲增加,排便规律,睡眠质量亦有所提升。

1.png

病例报告中指出:作者检查时,发现患者双侧腹直肌、双侧腹斜肌以及双侧竖脊肌中段存在异常张力。作者选择的浮针进针点分别位于双侧腹直肌上中段(图1 A、B)、双侧腹斜肌(图1 C、D)以及双侧竖脊肌中段(图1 E、F)。

2.png

图1


治疗过程中,作者首先用碘伏消毒皮肤,接着将浮针刺入皮下组织。随后,作者以30°角度、约180次/分钟的频率,进行扇形水平方向的扫散操作。每个进针点扫散持续2分钟,之后将针留置10分钟。此操作在每个进针点均以相同方式重复进行。整个治疗方案持续4周,每周治疗3次。

经过4周治疗后,患者自述上腹部不适明显改善,原有的不明原因疼痛及灼热感均已消失。同时,患者的食欲增加,排便规律,且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,未出现任何不良或意外事件。

除了症状改善之外,病例报告还指出患者的血清胃功能指针(反映胃部健康的实验室检测数据),如在治疗后也有所改善,并且保持稳定。这显示 FSN 可能不仅能缓解症状,还能对潜在的胃功能产生有益影响,但此观察仍仅基于单一病例。

  • 浮针治疗后血清胃功能变化解读

患者在接受为期四周、每周三次的浮针治疗后,其血清胃功能指针显示如下变化:

1

胃泌素-17 (G-17)

/ MYOLOGY

  • 治疗前:46.43,远高于正常值 (1.02–7.05)。

  • 治疗后:降至 1.5,复查时维持在 1.78,已回到正常范围。

解读:过高的 G-17 代表胃黏膜刺激或炎症,治疗后显着下降,提示胃黏膜功能恢复。

2

胃蛋白酶原 I (PG I)

/ MYOLOGY

  • 治疗前:261.56,显着升高。

  • 治疗后:降至 101.74,复查时回升至 134.28,仍高于正常下限(>70)。

解读:PG I 水平下降并趋于正常,提示胃腺体分泌功能改善。

3

胃蛋白酶原 II (PG II)

/ MYOLOGY

  • 治疗前:22.45,高于正常范围 (3–20)。

  • 治疗后:降至 5.93,复查 7.53,均落在正常范围内。

解读:胃部炎症相关指针恢复正常,显示胃黏膜炎症状况改善。

4

PG I/PG II 比值

/ MYOLOGY

  • 治疗前:11.65。

  • 治疗后:上升至 17.16,复查时 17.83,均远高于正常下限 (>3.0)。

解读:比值显着提高,显示胃黏膜功能状态改善并趋于稳定。

5

维生素 B₁₂

/ MYOLOGY

  • 治疗前:932,略高于正常上限 (187–883)。

  • 治疗后:下降至 769,复查时回升至 1073。

解读:维生素 B₁₂ 在正常偏高区间波动,变化可能与饮食或个体差异相关,与胃功能改善无直接冲突。

6

叶酸

/ MYOLOGY

  • 治疗前:9.3(正常 3.5–19.5)。

  • 治疗后:5.2,复查 4.4,均维持在正常范围。

解读:叶酸水平维持正常,未受治疗显着影响。

慢性胃炎可能因胃周围肌肉(如腹直肌、腹斜肌和背部肌肉)的长期紧张而加重。这些紧绷的肌肉会压迫胃部,减少其血液与氧气供应,导致胃平滑肌异常痉挛。正常情况下,胃的节律性收缩能帮助食物进入肠道,但当这一过程受到干扰时,食物与胃酸会在胃中堆积,进而引起腹胀、嗳气、食欲下降、胃酸逆流、灼心感,甚至损伤胃黏膜。同时,胃周围的肌肉痉挛还会增加腹腔压力,导致胃痛、恶心和呕吐等症状。

在本案例中,浮针的潜在治疗机制可概述如下:透过改善腹部肌群的过度紧张,浮针有助于放松胃平滑肌及周围受影响的肌肉,从而减轻对血管的压迫。随着血液灌流与氧气供应的恢复,与慢性胃炎相关的症状便能显着缓解。

作者最后总结,浮针可能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无药物治疗方式,可用于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并提升生活质量。然而,他们也强调,这仅为单一病例报告,仍需更大规模、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FSN 在慢性胃炎治疗上的安全性与有效性。


【全文下载】doi: 10.1097/MD.0000000000043438

【文献引用】Shi J, Zhang Z, Lu J, Liu X, Fei L, Yu H. Fu'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or chronic gastritis with observations on serum gastric function indices: A case report. Medicine (Baltimore). 2025 Jul 18;104(29):e43438. doi: 10.1097/MD.0000000000043438. 

作者简介

余谆玜

台湾浮针医学会会员

瑞士David G. Simons Academy, DGSA®二星干针医师

 周立伟  浮针Ⅳ段

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

中国针灸学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

台湾浮针医学会理事长

(台湾)中国医药大学物理治疗学系暨复健科学

硕士班教授暨主任

(台湾)亚洲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暨复健部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