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不完全性截瘫,也可当场见效
1
基本信息及主诉
患者:唐某某,女,80岁。反复腰痛20余年,双下肢运动、感觉障碍1年余。
2
现病史
20余年前无诱因出现阵发性腰部胀痛,外院理疗后好转但反复发作,无下肢症状及二便异常;
1年前腰痛加重,伴双下肢无力(无法独立行走)、胀痛麻木,遂宁市中心医院康复理疗后症状稍缓解;
4月前于第三人民医院就诊,胸椎增强MRI提示“胸8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肿瘤性病变,考虑不完全性截瘫”,康复理疗后症状缓解,停药后疼痛麻木加剧;
现为进一步康复治疗就诊,门诊以“腰椎间盘突出、不完全性截瘫”收治。患病期间患者神清、精神萎靡,饮食可,睡眠差,二便正常,体重变化不详。
3
既往史
冠心病多年,长期口服中药,未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。
4
专科查体
脊柱:无明显侧弯,腰部皮肤正常,活动无明显受限,椎旁肌紧张;L5-S2椎体及椎旁肌、双侧腹股沟、腹外斜肌压痛(+),叩击痛(+);
特殊试验:双下肢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(-),双侧“4”字试验、股神经牵拉试验、骨盆分离挤压试验、挺腹试验均(+);
肌力/肌张力:双上肢正常;双下肢肌力4级,肌张力稍高;
感觉/反射:胸8椎体平面以下感觉减退,双侧腱反射亢进,右下肢触痛觉明显;双下肢病理征(+),脑膜刺激征(-)。
5
辅助检查(2025.03.14,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)
腰椎间盘CT:L3-S1椎体退变,L5/S1椎间盘变性;L4/5、L5/S1椎间盘膨出,硬脊膜囊轻度受压;
腰椎过伸过屈位:腰椎退变,腰4/5椎体欠连续(考虑失稳);
胸椎增强MRI:胸8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肿瘤性病变,考虑骨瘤。
6
诊断
不完全性截瘫;
椎管内占位性病变(胸8水平,考虑骨瘤);
腰椎间盘突出。
7
符仲华教授接诊治疗过程
问诊—运动功能评估
查房治疗这位截瘫患者时,符仲华教授通过问诊评估运动功能排查:以“现在可以动吗?”开启了评估,明确患者肢体“现在可以动”的积极回应。
问诊—感觉功能评估
符仲华教授连续追问“知道疼是吧?“冷热这些都知道对吧?”,患者均给出肯定答复,便清晰掌握其患者感觉。
问诊—症状重点确认
符仲华教授主动询问“现在你让我处理什么呢?”,引导患者明确症状侧重,患者指出“这个腿(症状)要厉害一点”,为后续靶向治疗锁定部位。
诊断—病情性质界定
结合检查结果,明确告知患者“这是不完全性截瘫”,并强调该诊断是后续治疗的核心前提,同时清晰区分“完全性截瘫”与“不完全性截瘫”的预后差异,说明“完全性截瘫目前难以治愈,而不完全性截瘫存在治疗空间”。
确定“患肌”,治疗
通过以上问诊和评估再结合触诊,符仲华教授确定“患肌”为腹直肌,随后用浮针开始治疗腹直肌。
治疗中,符仲华教授向在场跟随的浮针人讲解治疗核心逻辑:“不完全性截瘫的重要干预方向,是改善病变部位血液供应——所有细胞的生命依赖动脉血液输送的氧气,没有氧气,细胞生命就无法维系。只有将血液有效输送到病变区域,组织功能才可能自然恢复,这是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关键,动脉血作为氧气与营养的主要载体,其灌注通畅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。”
浮针治疗操作阶段,符仲华教授仅用约1分钟完成进针与扫散动作,随即开始评估,问患者“现在有没有感觉变化?”患者即时反馈“现在好一点”。
符仲华教授结合浮针治疗原理同步讲解:“想通过一次治疗就实现完全好转是不现实的,浮针的核心作用是改善病变部位的氧气供应,只要血液能顺畅输送到这里,症状就会逐步改善,反之,若血液无法抵达,组织功能便难以恢复。”
待浮针治疗结束后,患者左侧腿部运动功能出现显著改善,抬腿时力量明显增强,直观印证了浮针通过改善局部血供助力功能恢复的实际效果。
符仲华教授用浮针治疗80岁不完全性截瘫患者,改善了局部血供,治疗后患者左腿抬起力量明显增强、轻松,治疗前左腿可抬离床面15cm,治疗后可抬离床面50cm疗效显著,患者感激不已。
符仲华教授诊断及治疗视频可点击以下链接公众号查看:
作者简介
蒋雨默
中医师
工作单位:成都高新医养中心
联系电话:13881738366
秦龙
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浮针医学分会
副会长
工作单位:遂宁市第六人民医院
康复医学科、老年医学中心
联系电话(微信同号):15983050560
责任编辑
张雪峰
工作地址:云南省大理宾川县金牛镇白羊街4号
联系电话:13887265455